日益擴大的對外經濟文化交流已在中國催生出百億元人民幣的翻譯市場,大量翻譯公司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但專家指出,中國翻譯行業的服務質量和人才管理有待進一步提高。
中國外文局副局長、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副會長黃友義在此間出席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第5屆全國理事會時說,2003年,中國翻譯產值達110億元,2005年可望突破200億元。
黃友義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指出,北京2008年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將為中國翻譯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在發達國家城市中,外語和本地語言的使用比例一般為1:7。到2008年,北京的這一比例可能達到1:10,遠遠高于現在的水平。
中國的翻譯服務市場也在急速膨脹。目前,全國各類專業翻譯注冊企業有3000多家;以咨詢公司、打印社等名義注冊而實際承攬翻譯業務的公司更有數萬家之多。僅在北京,翻譯注冊公司就有100多家。
面對巨大機遇,中國翻譯行業開始步入規范。
國家人事部從2003年開始試行全國翻譯專業資格(水平)考試,迄今考試已經舉辦兩次,參考人數約4600人,平均通過率為30%。
為規范翻譯服務市場和拓展行業職能,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于2003年11月發布了《翻譯服務規范》。規范于今年6月1日起實施,使消費者有了選擇翻譯服務的客觀標準。
黃友義指出,與翻譯服務業相對較發達的歐美國家相比,中國新興的翻譯市場仍比較混亂。目前的問題主要表現在翻譯質量無法保證,沒有細化的專業分工,市場價格不規范等方面。
他認為,中國目前還沒有一個政府部門主管翻譯事業,一個統一、完整、系統的政策規范還沒有到位。在西方國家,翻譯行業普遍有政府主管單位某種程度的政策指導。
同時,翻譯服務隊伍不足仍然是困擾翻譯產業的一大難題。
中國譯協的數據顯示,中國現有在崗聘任的翻譯專業人員約6萬人,翻譯從業人員保守估計達50萬人,而有關抽樣調查顯示該數字可能達到100萬人。
即使如此,現有的翻譯隊伍仍無法滿足市場需求。
黃友義認為原因有二:一是中國專業外語人員少,又集中在少數經濟相對發達城市和政府部門;
二是外翻中由于相對容易,人才缺口不大,但能夠勝任中翻外的高質量人才則嚴重不足。
從中國目前的經濟發展速度以及在世界上應有的影響力來看,這個缺口應該在90%以上。此外,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翻譯服務市場的開放也加劇了國內同行的壓力。
早在3年前,外國人就以合資或注冊軟件公司的形式悄然進入了中國翻譯市場。
業界人士認為,外國公司在外譯中方面具有一定優勢,他們信息較靈,關注產業動態;能夠為客戶提供市場調研報告類的高附加值翻譯產品,而中國公司通常在這方面比較被動。但外國公司也存在收費較高、不太了解中國國情等弊病。
“進入中國翻譯市場的外國公司對本土公司構成的挑戰是次要的,而它們對推動本地市場的規范化發展和市場化進程所做出的貢獻則是主要的,”黃友義說。